有些则是已经年纪大了咿咿呀呀说不出话来可年轻时那也是露出锋芒过……
可还是有些人,藏于山野都阻挡不了身上的闪光之处。
他们是诸子百家真正的传人。他们在这里,有的不愿意为官,有的是很难当官。
当然,刘彻要找的,也正是这些人。他需要他们。
而刘彻找他们的原因很简单。
先秦老祖宗们的智慧不能浪费。
让他们知晓天幕的原因也很简单。
——看看,你们能不能为大汉创造更多的价值。
儒家,是可以的。
后辈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光是儒家,只是儒家,那是不行的。
后辈的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短时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间一长,儒家思想固化了,那得什么顶上呢?
而在他们大汉本朝。
其他不说,按照后辈历史上“独尊儒术”的说法,儒应当是重中之重,一切都要以儒家为准。但是,光是在汉律里,就不能否认法的作用,里面除却儒的思想还有法的思想。
汉律,是儒家加法家思想的结合,不能说里面没有法家思想,也不能说构成汉律的法家思想在其中不起作用。
……
【而明朝最富有盛名的八股文呢?
历史上,对它的评价全是负面。
可以说,它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明史·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顾炎武则说始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更有人将其源头远溯至北宋经义。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不过它起源还是挺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唐宋。唐宋的时候已有其雏形。
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也因此,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到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2]
……
……
……
“……”
众人不敢喘上一声。
后辈说得详细,他们却每个字都听得如针扎。
坐不住。怎么能坐得住?
好久,观众里才有人惶惶着胆寒出声:“这岂不是都给人限制死了?”
“这朝里,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