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质上就存在的问题,哪怕之后在此基础上再怎么改革,从开始的出点开始,从起步开始就无法避免。这是其一。】
岁寒生列举:
【其二。将‘一条鞭法’完全不加修改地推向全国,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晏子春秋·杂下之六》曾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由此可见,同一件事,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就如橘与枳之间的区别一般。
‘一条鞭法’是江南地区百余年各种赋役制度改革的结果,其自身带有很强烈的江南地域色彩。
将地域性色彩强烈的地方政策,一成不变地推行全国其他地区,必然因地域环境差别、经济展水平不同、地方官员维护本地区及本阶层利益而进行阻挠等因素引矛盾。
而这样的矛盾往往直接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其三问题便是出在这实施上。虽然政策很好,目的政策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杂役之害,可实际上在实施的时候却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效果来。因为明朝政府在此基础上还另行增加了徭役赋税,扰民非常厉害。大体在万历末天启初的时候,一条鞭法已不遵守。
如此一来,那这项政策也就无用了。】
【另外还有第四点的火耗问题。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那么一来一往便产生了差价中,而火耗这一阶段,也自然而然便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银两的额外损耗,也成为纳税人沉重的负担。
最后便是会出现银贵谷贱问题。因为官方的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
而在兑换的这一阶段,闻利而动的商人又借此将银价抬高,长此以往,这又成为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3]
……
白银,白银,果然又是白银问题!
比起听后辈谈起‘一条鞭法’好处,他们勤恳学习长处的时候;听弊端的时候,观众的心情可就没那么舒畅了。
众人噫吁又长叹,眉毛皱紧。
总结出的这几点弊端里,第四点、第五点里,完全可以归类成白银带来的问题。
而除此之外,白银的来源问题呢?
在他们的认知里,哪怕历朝历代,哪怕白银再多,都没有一个朝代的储备白银能够庞大到支撑起一个国家。怎么想也不可能。哪怕再开了一些未知银矿,也不太可能。毕竟银矿的储备就那么多,哪有太多未知的银矿?
那么,基于此,明朝的白银又是哪里来的呢?
再怎么,也不至于出这么多的吧?
明朝到底哪里来那么多的白银?
这明晃晃的就是出他们认知范围了!
急急急!
……
岁寒生也在此揭秘:
【先明代统治者重视银矿开采,比如明朝白银主要产地云南,每年银课可达1o万两。按照明代银课抽3成的比例,云南一省每年的白银产量就可以达到3o万两以上。而明朝产银高峰期的宣德朝,一年银课可以达到3o万两以上。虽然没法跟美洲相提并论,但也能很大程度缓解明朝白银紧缺的问题。
当然,更为重要的白银来源,还是明中叶解除禁海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其中高峰时,美洲白银,每年可流入1oo-2oo万两,而日本白银每年可流入3oo多万两。日本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矿,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甚至多于美洲。只不过,有趣的事,日本那些流入美洲的这些白银。到最后大多还是借助葡萄牙商人之手运到中国。
在当时,世界上那些白银的终点,只有中国一个。
请看,这便是当时的白银路线图。】
话音落下时,更庞大的地图展开来了。
分为两张地图,一张是球形,一张是展开后平铺的地图,无数带着箭头的粗细不一的线段横亘在其上。跟着后辈的讲解,不难明白,这些箭头代表交易的方向的。而线条粗细则代表着数量。越是粗的线段,便意味着着此次交易的丰厚了。
这些实在让人眼花缭乱,在外行人眼里和在内行人眼中,那却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专注此行的内行人已经在后辈贴心的注释下,以及前期的讲解里根据此分析了起来。他们对此足够敏锐。
后辈的声音在此刻传来:
【有学者曾这样评价明朝: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竟然选择银作为自己的货币,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荒唐之事。】[4]